Interviews
丁文玲。2002.10.06。〈從《一首詩的完成》到《為了詩》──從楊牧,到楊照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33版。
王威智。1996.09.29。〈楊牧享受豪華的寂寞,竟在花蓮引發文學海嘯──楊牧、陳列與陳黎的文學對談〉。《新新聞》第499期:49-51。
王威智。2001.06。〈護衛完整的學術自由──專訪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牧〉。《東海岸評論》第155期:25-34。
江中明。2000.08.22。〈楊牧:臺灣文學應超越地域性〉。《聯合報》第14版。
李昂。1985.02。〈且把真實作虛幻──葉珊.楊牧.王靖獻訪問記〉,《新書月刊》第17期:30-36。
李宛澍。2001.05。〈用故鄉的山水寫詩──楊牧導覽詩意花蓮〉。《遠見雜誌》第179期:286-293。
李宛澍訪談。2001.05。〈楊牧:文學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〉。《遠見雜誌》第179期:296-300。
李奭學。2003.01。〈楊牧六問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1卷8期:97-102。
沈花末。1991.02。〈冷靜的尋求與追尋之心──專訪楊牧談創作〉。《洪範雜誌》第45期2版。
沈冬青。1995.10。〈進入源頭,參與創造──內心風景的搜索者楊牧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502期:4-10。
吳婉茹。1996.12.7-8。〈詩的創作與累積──楊牧公開獨門秘笈(上、下)〉。《中央日報》第18版。
林燿德。1988.01。〈絕無半點出世思想──丁卯秋日與楊牧筆談〉。《臺北評論》第3期:116-122。
林芝。1992.12。〈令人悠然神往的學院作家──楊牧〉。《望向高峯:速寫現代散文作家》。臺北:幼獅文化公司。頁72-78。
林素芬。1996.09。〈英雄回家──楊牧和王文進談散文歷程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513期:6-12。
桂文亞。1976.02.06。
〈詩話──楊牧訪問記〉。《聯合報》第12版。
夏祖麗。1977.04。〈詩、酒、有限的溫暖──楊牧訪問記〉。《書評書目》第48期:74-85。
徐文臺。1996.12.23。〈談心中理想的學院與文人的典型,詩為人而作──楊牧〉。《自立晚報》第20版。
郝譽翔。1997.09.15。〈花蓮,我永遠的秘密──訪問楊牧〉。《聯合報》第41版。
郝譽翔。2000.03。〈臺灣/楊牧談詩──給年輕學子的詩秘密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555期:44-49。
郝譽翔。2000.06.17。〈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──專訪楊牧〉。《自由時報》第39版。
郝譽翔。2008.09。〈唯詩真理是真理規範時間──訪問楊牧〉。《大虛構時代》。臺北:聯合文學出版社。頁339-345。
郝譽翔。2009.01。〈因為「破缺」,所以完美──訪問楊牧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291期:18-23。
陳文芬。2000.10.09。〈楊牧:漢語文學還在期待當代大創造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11版。
陳辛。1993.02.11。〈古典的驚悸──楊牧談《唐詩選集》的編纂〉。《聯合報》第25版。
陳宛茜。2004.04.05。〈楊牧矮櫃當書桌.耳朵是寫作指揮家〉。《聯合報》第A12版。
陳芳明。1975.04。〈兩岸的對話──訪問楊牧先生〉。《幼詩文藝》第256期:45-62。
陳祖彥。1997.05。〈「文學的代言人」或是「文學的預言者」──生命論述在花蓮轉折的楊牧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521期:8-14。
陳義芝訪問,曾琮琇記錄。2009.09。〈詩藝與學識的問題──有人問楊牧,關於「學院詩人」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299期:92-100。
奚密著;葉佳怡譯。2009.12。〈楊牧斥堠:戍守藝術的前線,尋找普世的抽象性──二○○二年奚密訪談楊牧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77-281。
栩栩。2009.06。〈未知者的抒情──楊牧專訪〉。《風球詩雜誌》第2期:13-16。
高俊傑。2012.02。〈《朝向一首詩的完成》──內外,兩個楊牧〉。《字花》第35期:32-33。
許榮哲、鄭順聰採訪紀錄。2005.08。〈颱風過後,詩的星空:楊牧談創作與生活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250期:69。
華威。1996.10。〈歡迎楊牧歸來──楊牧、陳列、陳黎太平洋畔談文學〉。《東海岸評論》,第99期:34-40。
黃臨甄。1997.01.06。〈世界總是守候他──詩人學者楊牧談書〉。《聯合報》第37版。
黃千芳。2003.01。〈王文興與楊牧對談詩詞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1卷8期:77-96。
須文蔚。2003.10。〈回故鄉創生人文精神的詩人--訪前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牧〉。《文訊雜誌》第216期:54-56。
曾珍珍。2009.02。
〈雝雝和鳴--楊牧談詩歌翻譯藝術〉。《人籟論辯月刊》第57期:40-46。
曾珍珍。2009.12。〈多識草木蟲魚鳥獸──訪楊牧談解識自然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82-286。
曾珍珍。2014。〈英雄回家──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〉。《人社東華》第1期。
楊牧等。1984.10。〈作談──散文類型的再討論〉。《文訊雜誌》第14期:202-207。
楊牧等。1994.09。〈百年追尋──「懷疑、探索」座談會記實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489期:24-33。
楊牧等。2001.05.21。〈花蓮的楊牧.世界的楊牧,楊牧歸國五年文學座談會〉。《聯合報》第37版。
楊牧等。2001.07。〈華文寫作的前景〉。《明報月刊》第427期:48-49。
楊照訪問,王妙如記。1999.12.18-23。《楊牧專訪(1-6)》。《中國時報》。第37版。
楊照等。2000.01.18。〈在海的潮汐裡與詩遊戲──楊牧座談會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37版。
趙又箴。1996.11.24。〈對話──楊牧、楚戈「文學與美術」演講紀實〉。《更生日報》第20版。
廖玉惠。2003.11.16-18。〈緩緩打開瓶中稿──楊牧教授訪談錄(上、中、下)〉。《聯合報》第E7版。
翟月琴。2013。〈文字是我們的信仰:訪談詩人楊牧〉。《揚子江評論》第1期:15-33。
劉菲。1974.11。〈從比較文學看現代詩的批評──楊牧訪問記〉。《中華文藝》第45期。
劉克襄。1986.06.11。〈愛是我們的嚮導──劉克襄訪楊牧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8版。
蔡詩萍訪談紀錄。1984.10。〈楊牧談臺灣現代詩三十年〉。《創世紀》第65期:202-207。
蔡逸君。2000.10。〈搜索者夢的方向──楊牧VS.陳芳明對談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92期:32-40。
蔡逸君紀錄整理。2009.01。〈路曼曼期修遠兮──楊照對談楊牧〉。《印刻文學生活智》第65期:50-63。
謝美萱。2004.08。〈固執追求真與美的終極──詩人楊牧〉。《人本教育札記》第182期:8-13。
Journals
丁旭輝。2011.12。〈在天地性靈之間:楊牧情詩的巨大張力〉。《國文學誌》第23期:1-28。
丁旭輝。2012。〈楊牧現代詩中的樂府書寫〉。《樂府學》。
上田哲二、高嘉勵。2009.12。〈日譯楊牧詩集經由記述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87-289。
王克文。1977。〈詩人與鄉土——談〈柏克萊精神〉〉。《書評書目》第54期。
石計生。1993。〈布爾喬亞詩學論楊牧〉。《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(4)新詩批評卷》。孟樊編。台北:正中。頁375-389。
石計生。2003.01。〈印象空間的涉事——以班雅明的方法論楊牧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1卷8期:234-252。
古添洪。2009.12。〈楊牧與葉慈-文學小檔案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313-317。
安靜。1994.01。〈詩心與多維藝術的載體——楊牧散文片論〉。《華文文學》。
向陽。1999。〈樹的真實——論楊牧《傳說》〉。《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陳義芝編。台北:聯經。頁299-313。
李漢呈。1977.11。〈從「柏克萊精神」看楊牧的「變」〉。《出版與研究》第9期。
李瑞騰。1978.11。〈釋楊牧的「向遠古」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48期5卷:20-6。
何寄澎。1991.06。〈永遠的搜索者──論楊牧散文的求變與求新〉。《台大中文學報》第4期:143-176。
何寄澎。1998。〈「詩人」散文的典範──論楊牧散文的特殊格調與地位〉。《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花蓮:花蓮文化中心。頁150-163。
何雅雯。2002。〈「詩是我所涉事」——讀楊牧「涉事」〉。收錄於楊宗翰主編。《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》。台北:富春文化。
吳潛誠。1989.12.25。〈評《一首詩的完成》——融議論、記敘、抒情於一爐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20版。
亞菁。1983.02。〈從「抒情」到「敘事」——楊牧(葉珊)作品的綜合考察〉。《現代文學評論》。台北:東大。頁19-25。
林耀德。1988.01。〈絕無半點出世思想——丁卯秋日與楊牧筆談〉。《台北評論》第3期。
林耀德。1993。〈開啟詩的端倪〉。《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(5)散文批評卷》。何寄澎編。台北:正中。頁479-490。
林啓誠。2003.12。〈從楊牧的散文創作過程看<野櫻>之寫作〉。《語文學報》第10期:241-280。
林明理。2012.04。〈追尋深化藝術的儒者─楊牧詩歌的風格特質─用詩藝開拓美的人之十三〉。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》第160期:27-30。
郝譽翔。2009.01。
〈因為「破缺」。所以完美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291期:18-23。
郝譽翔。2011.01。〈抒情傳統的審思與再造-論楊牧《奇萊後書》〉。《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》第19期:209-236。
郝譽翔。1997.09.15。〈花蓮。我永遠的秘密——訪問楊牧〉。《聯合報》第41版。
郝譽翔。2000.12。〈浪漫主義的交響詩——論楊牧《山風海雨》、《方向歸零》、《昔我往矣》〉。《台大中文學報》第13期:163-186。
郝譽翔。2000.03。〈楊牧談詩:給年輕學子的詩秘密〉。《幼獅文藝》第555期:44-9。
郝譽翔。2009.12。〈詩的完成-論楊牧《奇萊後書》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頁323-330。
徐文臺。1996.12.23。〈談心中理想的學院與文人的典型,詩為人而作——楊牧〉。《自立晚報》第20版。
唐文標。1976。〈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人〉。《天國不是我們的》。台北:聯經。頁201-228。
陳義芝。1984。〈讀張芬齡山風海雨詩鄉——花蓮之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〉。《洪範季刊》第3期。
陳義芝。2009.12。〈遙望或者親近-楊牧記載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96-300。
陳義芝。2010.12。〈住在一千個世界上-楊牧詩與中國古典〉。《淡江中文學報》23期:99-128。
陳義芝。2012.06。〈楊牧詩中的花蓮語境〉。《淡江中文學報》第26期:177-196。
陳黎。1994.08.12。〈楊牧詩註〉。《更生日報》第11版。
陳黎。1996.09.13。〈有人問楊牧翻譯的問題〉。《聯合報》第37版。
陳萬益。1998。〈原住民的世界——楊牧、黃春明與陳列散文的觀點〉。《評論20家》。李瑞騰編。台北:九歌。頁33-45。
陳芳明。1998。〈永恆的鄉愁——楊牧文學的花蓮情節〉。《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花蓮:花蓮文化中心。頁138-149。
陳芳明。1998。〈典範的追求:楊牧散文與台灣抒情傳統〉。《典範的追求》。台北:聯合文學。
陳芳明。2008。〈孤獨深邃的浪漫象徵——楊牧的詩與散文〉。《深山夜讀》。台北:聯合。頁171-77。
陳芳明。2009.01。〈回望一個大象徵〉。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。第5卷5期:64-7。
陳彥祖採訪。1997.05。〈『文學的代言人』或是『文學的預言者』——生命論述在花蓮轉折的楊牧〉。《幼獅文藝》。第84卷5期。
陳大為。2006.09。〈詮釋的縫隙與空白——細讀楊牧的時光命題〉。《當代詩學》第2期:48-62。
陳信安。2013.12。〈以山水體道-從冥契觀點考察現代學者詩人的山水經驗〉。《國文學誌 》第27期:155-205。
孫維民。1999.06。〈現代詩的音樂性——以楊牧詩為例〉。《台灣詩學季刊》第27期。
孫維民。2009.12。〈關於生活和詩-致楊牧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311-312。
奚密。2000.10。〈讀詩筆記:楊牧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92期:26-31。
奚密。2003.01。〈抒情的雙簧管:讀楊牧近作「涉事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1卷8期:208-216。
奚密、葉佳怡。2009.12。〈楊牧斥堠:戍守藝術的前線,尋找普世的抽象性-2002年奚密訪談楊牧〉,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77-281。
奚密。2010.12。〈楊牧:台灣現代詩的Game-Changer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第17期:1-26。
郭楓。2009.12。〈蒼茫時空 楊牧古典詩風的形成-《楊牧論》楔子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90-293。
陸敬思。2013.04。〈The Development of a Taiwanese Poet in the Diaspora: Yang Mu's Prose Peregrinations Abroad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6期:251-281。
張娟芬。1993.12.23。〈楊牧疑「神」疑「權」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43版。
張芬齡、陳黎。2001。〈楊牧詩藝備忘錄〉。《台灣現代詩經緯》。林明德編。台北:聯合文學。頁239-265。
張芬齡。1994.02。〈山風海雨詩鄉——花蓮三詩人楊牧、陳黎、陳克華初論〉。《現代詩》第21期。
許悔之。1995.11.06。〈美學演練與精神象徵——關於〈循行大島〉〉。《自由時報》第34版。
許悔之。1998.03.02。〈少年之眼哀愁之心〉。《聯合報》第47版。
許又方。2008.01。〈楊牧《陸機文賦校釋》述評〉。《東華人文學報》第12期:197-232。
游喚。1984.07。〈三十年來最前衛的一次散文楊牧《年輪》的表現藝術〉。《散文季刊》第3期。
曾珍珍。1996。〈楊牧作品中的海洋意象〉。《臺灣的文學與環境》。江寶釵、施懿琳、曾珍珍編。高雄:麗文。頁33-64。
曾珍珍。2000。〈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——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寫立霧溪〉。《城鄉想像與地誌書寫: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》。花蓮:花蓮文化局。頁31-53。
曾珍珍。2003。〈生態楊牧——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1卷8期:161-191。
曾珍珍。2006。〈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——楊牧《涉事》以來的戰爭想像〉。《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花蓮:花蓮文化局。頁168-191。
曾珍珍。2009.12。〈多識草木蟲魚鳥獸-訪楊牧談解識自然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82-286。
曾珍珍。2009.12。〈楊牧專號編輯始末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267-276。
曾建綱。2010.06。〈論楊牧英詩中譯之問題:以鄧約翰〈良辰〉(The good-morrow)爲例〉。《興大人文學報》第44期:289-310。
焦桐。1998。〈台灣當代文學中的花蓮意識〉。《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花蓮:花蓮文化中心。頁125-137。
焦桐。1998.04。〈真實的蜃樓——楊牧自傳體散文中的半虛構世界〉。《幼獅文藝》。第532期:15-18。
黃麗明。2003。〈何遠之有?楊牧詩中的本土與世界〉。《中外文學》。第31卷8期。:133-160。
黃麗明、施俊州。2009.12。〈台灣、中國。以及楊牧的另類民族敘事〉。《新地文學》10期:342-357。
須文蔚。2006.05.29。〈深刻與多樣的抒情聲音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E2版。
葉維廉。1970.06。〈葉珊詩集「傳說」序〉。《幼獅文藝》。第32卷6期:132-147。
溫任平。1979.08。〈從楊牧的「年輪」看現代散文的變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8卷3期。
楊子澗。1979。〈「傳說」中的葉珊與「年輪」裡的楊牧〉。《現代詩導讀‧批評篇》。張漢良、蕭蕭編著。台北:稻香。頁329-375。
楊宗翰。1996。〈擺盪:論楊牧近期的詩創作〉。《台灣詩學季刊》第14期:114-120。
楊宗翰。1998.09。〈現代詩劇。休走!——從楊牧《吳鳳》談起〉。《國文天地》第160期:80-88。
楊照。1999.02.23。〈滄桑與浪漫的長期角力——楊牧的《楊牧詩集》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37版。
楊照採訪/王妙如記錄整理。1999.12.18-23。〈一位詩人的完成——專訪楊牧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37版。
楊牧主講,葉美瑤整理。2000.03。《時代與文學——永遠的現代詩》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85期:130-7。
楊牧。2001。〈「專題演講」——〈例證一首詩的完成〉〉。《現代詩語言與教學》。彰化:彰師大國文系。頁9-22。
楊牧。2006.09。〈英詩形而上舉例〉。《東華漢學》第4期:277-290。
董恕明。2008。〈平易的人情。深邃的世界——試探楊牧詩文中的原住民圖像〉。《第四屆花蓮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:165-183。
董恕明。2009.12。〈拿起來。翻開-原住民在楊牧的詩文中進進出出〉。《新地文學》10期:331-341。
廖咸浩。1998.03.12。〈評介《時光命題》、《昔我往矣》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42版。
趙民德。2002.07。〈忽然想起了楊牧的唐詩選集〉。《品質月刊》第38卷7期:27-32。
鄭智仁。2012.11。〈寧靜致和—論楊牧詩中的樂土意識〉。《臺灣詩學學刊》第20期:127-160。
劉克襄。1986.06.11。〈愛是我們的嚮導——劉克襄訪楊牧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8版。
劉克襄。2009.12。〈初見楊牧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304-306。
劉正忠。2011.12。〈楊牧的戲劇獨白體〉。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35期:289-328。
劉益州。2012.07。〈時間的表述:楊牧詩作中的植物時間的書寫策略〉。1998.04。〈楊牧《疑神》的善惡觀〉。《中國文化研究》。
蔡明諺。2000.09。〈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——楊牧詩文中的鄉土情懷〉。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(1997.07-1998.02)。修訂。
蔡逸君記錄整理。2000.12。〈搜索者夢的方向——楊牧陳芳明對談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92期:32-40。
黎保榮。2004.06。〈楊牧詩歌的地理學系統〉。《當代文壇》。
蔣美華。2006.10。〈「詩化的現實」與「現實的抒情」:兩種長詩美學的參差對照〉。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。第1卷3期:494-511。
賴芳伶。2000。〈承傳古典‧鎔鑄歐西‧落實當代——試論楊牧的人文理想與實踐〉。《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花蓮:花蓮文化局。頁55-70。
賴芳伶。2005.05。〈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——試論《紅樓夢》和楊牧的〈妙玉坐禪〉〉。《東華漢學》。第3期。頁283-318。
賴芳伶。2009.12。〈永恆的奇萊,深情的楊牧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318-322。
顏元叔。1977.02.04。〈致楊牧〉。《聯合報》第12版。
羅智成。1996.06.06。〈生命與大自然的奇遇——評介《亭午之鷹》〉。《中國時報》第39版。
羅智成。2009.12。〈收放自如的四重奏-評楊牧的《方向歸零》〉。《新地文學》第10期:301-303。
陸敬思。2013.04。〈一個台灣詩人在移民社群中的發展-楊牧遊歷海外的散文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,第16期:251-281。
陳信安。2013.12。〈以山水體道-從冥契觀點考察現代學者詩人的山水經驗〉。《國文學誌》,第27期:155-205。
劉益洲。2014.07。〈論「典範效應」在臺灣現代詩上的漣漪現象-以楊牧與楊佳嫻「時間書寫」為主的討論〉。
紀大偉。2014.10。〈誰有美國時間:男同性戀與1970年代台灣文學史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,第19期:51-87。
翟月琴。2014.12。〈靜佇、永在與浮升-楊牧詩歌中聲音與意象的三種關係〉。《清華學報 》,第4期:661-688。
楊牧。2015.09。〈懷古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,第25卷,第3期:5。
劉益洲。2016.12。〈生死之間:楊牧《介殼蟲》的時間表述〉。《當代詩學》,第11期:102-131。
許又方。2016.12。〈詩學理念的實踐:讀楊牧的〈黃雀〉與〈卻坐〉〉。《東海中文學報》,第32期:1-23。
張松建。2017.03。〈詩史之際 楊牧的「歷史意識」與「歷史詩學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,46卷,第一期:111-145。
須文蔚。2017.12。〈【學苑春秋】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〉。《東華漢學》,第26期:209-230。
楊宗翰。2017.12。〈楊牧、楊澤與羅智成詩中的現代抒情風貌〉。《文史台灣學報》,第11期:153-179。
劉正忠。2018.12。〈黼黻與風騷-試論楊牧的《長短歌行》〉。《中國現代文學》,第34期:143-168。
袁仁健。2019.05。〈再造現代散文:從文體規範論楊牧編選《現代中國散文選》的範式建構與影響〉。《輔大中研所學刊》,第40期:127-144。
鄭毓瑜。2019.12。〈仰首看永恆-《奇萊前(後)書》中的追憶與抵抗〉。《政大中文學報》,第32期:5-33。
邱貴芬。2019.12。〈「世界華文文學」、「華語語系文學」、「世界文學」: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台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,第35期:127-157。
李勤岸。2020.05。〈冷淡ê表情藏正義ê火種-紀念楊牧〉。《海翁台語文學》,第221期:54-55。
蔡知臻。2020.06。〈初心、尋索與記憶:論楊牧《奇萊後書》的主題表現與詩學理論〉。《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》,第37期:127-129+131。
何雅雯。2020.09。〈「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」:楊牧老師的一門課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30卷,第三期:37-41。
鄭毓瑜。2020.09。〈悲傷快樂而遙遠-懷念楊牧老師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30卷,第三期:19-22。
須文蔚。2020.09。〈冬天晴日清晨仰望奇萊:懷楊牧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30卷,第三期:29-32。
單德興。2020.09。〈猛志逸四海-懷念楊牧先生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30卷,第三期:3-6。
張力。2020.09。〈兩扇窗-懷念楊牧先生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30卷,第三期:7-12。
林維杰。2020.09。〈憶楊牧〉。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30卷,第三期:47-49。
石曉楓。2020.09。〈回憶與靈氛:楊牧「奇萊書」系列中的時間敘事〉。《成大中文學報》,第70期:179-206。
解昆樺。2020.12。〈大海濱城熱蘭遮:楊牧〈熱蘭遮城〉及其手稿之後殖民歷史空間詩學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,第37期:69-101。
奚密。2020.12。〈鐫琢之名:楊牧詩中的希臘與羅馬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,第37期:3-35。
須文蔚。2020.12。〈【學苑春秋】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〉。《東華漢學》,第32期:341-377。
佘佳燕。2020.12。〈論楊牧譯洛爾伽詩的動機及意義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,第37期:103-122。
鄭慧如。2020.12。〈敘述的抽象化:論楊牧詩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,第37期:37-68。
李鴻瓊;廖咸浩;邱貴芬;姜翠芬; 李育霖;王穎;鄭芳婷;楊雅筑。2020.12。《「楊牧之於比較文學」紀念論壇》。第49卷,第四期:P299 – 352。
利文祺。2021.06.01。〈楊牧花蓮歷史和神話中的神聖性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,第38期:109 - 138。
Books
行人文化實驗室&洪範書局。2012。《作家小傳:楊牧》。台北:行人文化實驗室,目宿媒體。
陳芳明主編。2012。《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:詩人楊牧》。台北:聯經。
張惠菁。2002。《楊牧》。台北:聯合文學。
劉益州。2013。《意識的表述--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》。新瑞文創。
賴芳伶。2002。《新詩的典範與追求——以陳黎、路寒袖、楊牧為中心》。台北:大安。
Master Theses and PhD Dissertations
王鴻卿。2000。
《楊牧散文的藝術風格──崇高與秀美》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何雅雯。2001。
《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──楊牧詩文研究》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李秀容。2009。
《楊牧詩介入與疏離研究》。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。
李麗玲。2010。
《楊牧散文《奇萊前書》研究》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林婉瑜。2004。
《楊牧《時光命題》語言風格研究》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徐培晃。2006。
《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》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孫偉迪。2008。
《楊牧詩的音樂性研究》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張家豪。1998。
《楊牧散文研究》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張依蘋。2001。
《隱喻的流變──楊牧散文研究(1961~2001)》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雷子瑛。2008。
《楊牧詩學的隱喻程式︰〈論詩詩〉研究》。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靳瑋。2008。
《搜索/搜索者:論「學院詩人」楊牧》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蔡昌晉。2011。
《楊牧詩的自然書寫》。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。
劉益州。2013。
《意識的表述-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》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。
謝旺霖。2009。
《論楊牧的「浪漫」與「台灣性」》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簡文志。2001。
《楊牧詩研究》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羅任玲。2005。
《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──以楊牧、鄭愁予、周夢蝶為中心》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。
溫元凱。2014。〈臺灣「地誌詩」研究──以林亨泰、商禽和楊牧的作品為例〉。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李家棟。2014。〈凝視那「洶湧的深邃」──楊牧《奇萊後書》研究〉。國立臺東大學台灣語文教師碩士學位論文。
李語筑。2015。〈楊牧《海岸七疊》之音韻風格研究〉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張期達。2015。〈楊牧的涉事,疑神及其他〉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李星瑩。2016。〈楊牧詩及其晚期風格探究〉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碖文。
潘秉旻。2017。〈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〉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呂佩。2017。〈楊牧詩修辭探究〉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。
蘇延任。2018。〈花蓮在地想像---以楊牧、陳黎、邱上林之在地書寫為例〉。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English Journals
Chiu, Kuei-fen (2013), “Cosmopolitanism and Indigenism: The Uses of Cultural Authenticity in an Age of Flows” in
New Literary History 44.1 (Win.): 159-178, 199.
Joseph R. Allen (1994), Reviewed Work: Forbidden Games and Video Poems: The Poetry of Yang Mu and Lo Ch'ing , in
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.1 (Spr.): 54-57.
Patton, Simon (1994), “China -- Forbidden Games & Video Poems: The Poetry of Yang Mu and Lo Ch'ing byYang Mu and Lo Ch'ing and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oseph R. Allen” in
World Literature Today 68.1 (Win.): 213.
Perushek, D E. (1993), “Poetry -- Forbidden Games & Video Poems: The Poetry of Yang Mu and Lo Ch'ing byYang Mu and Lo Ch'ing and translated by Joseph R. Allen” in
Library Journal 118.12 (Jul.): 85.
Sze, Arthur (1999), “No Trace of the Gardener: Poems of Yang Mu (review)” in
Manoa 11.2:206-207.
Twitchell-Waas, Jeffrey (1999), “No Trace of the Gardener: Poems of Yang Mu” in
World Literature Today 73.3 (Sum.): 596-597.
Wong, Lisa Lai-Ming (1999),
Framings of cultural identities: Modern poetry in post-colonial Taiwan with Yang Mu as a case study, Hong Kong: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.
--- (2002/2003), “(Un) tying a Firm Knot of Ideas: Reading Yang Mu’s The Skeptic” in
Connotations: A Journal for Critical Debate, 12.2-3: 292-306.
--- (2004), “Epiphany in Echoland: Cross-cultural Intertextuality in
Yang Mu’s Poetry and Poetics” in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, 31.1 (Mar.): 27-38.
--- (2004), “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: Yang Mu’s ‘Letters to Keats’” in
The Keats-Shelley Review (UK) 18 (Sep.): 188-205.
--- (2006), “A Promise (Over) Heard in Lyric” in
New Literary History 37.2 (Spr.): 271-284.
--- (2007), "The Making of a Poem: Rainer Maria Rilke, Stephen Spender, and Yang Mu.” in
The Comparatist 31: 130-147.
--- (2009),
Rays of the searching Sun: The Transcultural Poetics of Yang Mu, Brussels: Peter Lang.
Yang Mu and Lo Ch'ing (1993),
Forbidden Games & Video Poems: The Poetry of Yang Mu and Lo Ch'ing (trans. Joseph R. Allen), Seattle: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.